
被爱情话语充斥的公共空间——《摩登情爱》及其他
15年前,《纽约时报》专栏《摩登情爱》开始记录个人的爱情故事。在过去这15年里,这些爱情故事被制作成一档播客节目、一本书以及一部电视剧。什么是“摩登情爱”?哪个“摩登情爱”故事最令你难忘?爱情又是如何跟消费一起充斥了我们的话语空间?

偶像的限制与可能性——从“王源抽烟”谈起
最近王源被拍到在公共场合抽烟,迅速在网上引起热议。王源抽烟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如此多的争议和他的偶像身份有怎样的关系?到底什么是偶像?是一件被包装好的商品还是有其他更多的可能性。

“是不是都用错言语,也用错表情”——家庭关系中的爱、担忧和控制
华人纪录片导演吴皓在Netflix纪录片《我们一家人》(All in My Family)(2019)中说道:“在我的中国家庭,爱意味着担忧,从而引起控制,以减轻担忧。这一切,我都迫切地想要逃离。”所以控制到底在中国家庭中扮演着怎样都角色?

两起强奸案下的南非种族图景——聊一聊库切的《耻》
1999年,小说《耻》出版。四年过后,这部小说的作者——南非作家J. M. 库切获得诺贝而文学奖。与此同时,在南非实行了46年的种族隔离制度在1994年宣告终结,库切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写作这样一部小说到底是想要表达什么?

在自我消解中寻找自由
这一期我们先聊了娄烨的成名之作《颐和园》。在推荐环节我们提到了Michael Pollan的近作How to Change Your Mind以及徐英瑾在看理想上的音频节目《用得上的哲学》,在这当中我们讨论了自我在人生中所扮演的重要意义。

历史最终由谁来讲述?——我们看了现象级音乐剧《汉密尔顿》
为什么《汉密尔顿》在我们看来是一部现象级的音乐剧?为什么剧中的白人角色由有色人种来出演?为什么《汉密尔顿》有“白化(Whitewashed)”历史的嫌疑?历史最终又到底由谁来讲述?